从2019年10月开始,我参加了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的国家级培训,每次培训,主办方江苏师范大学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因为疫情,培训时间跨度增长,从报名到结束历时六年。每次培训都觉得很充实,我们近距离地聆听了专家的讲座,得到同行无私的经验分享。每天的金句俯拾皆是,大脑兴奋疲惫并快乐着。听了很多次专家讲座,有了很多次沙龙讨论,很多次去学校听同课异构,去过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师范类学校、高职院校,多次集体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精彩。在培训过程中,大家很感激江苏师范大学的领导和带班班主任陆老师,这样贴心的领导,这样精心精致地安排,都让人情不自禁地涌起感动。
一、对语文教师这一职业的再认识。
在培训中,觉得身为语文教师,处在职教这一体系中,在立德树人方面更应该具有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职业教育要有高信任度和高美誉度,要将学生培养成身体健康、心里阳光、拥有一技之长、有相应的职业意识的人。让他们学会努力去过体面而尊严地生活。
在听专家讲座、跟岗访学后,我会反思我们的课堂中的“教什么”、“怎么教”、“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平时我们的课是否有一种“桃花源式”——不管学生爱不爱听,乐不乐于接受,教师自说自话?对于充满人文性的学科,有没有起到她该有的作用,有没有发挥她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了吗?学员们都在培训过程中反思者、剖析着、总结着。学生的乐学、会学、学会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好的引导者才有好的跟随者,爱其师亲其道,一切均在发展,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应多走进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跟他们一起摸索前行,而不应该一味地怨天尤人与哀叹。向善、向上是做人的根本,教师要起到好的助推作用。教学法多种多样,能应用到实际中,知道灵活变通、取得相应情境下相应教育对象的最大最优效果才是正确的教学法。不能靠单一的依瓢画葫芦的方式走进课堂,多效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的智慧投入。
教育,应该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养花人不能拔苗助长,不能贴标签,每朵花有每朵花的姿态,要让野百合也有春天,不能要求每朵花都成为娇艳的玫瑰。他们应该也有安静的、素雅的、平淡的等等姿态。强迫他们同样的花期、同样的怒放是不合逻辑的,我们要尽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
二、对信息化教学实际应用的感想。
所有的信息化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的需要,好的获奖作品的特点就是信息化与教学内容有高匹配度的。专家同行信息化的经验分享,让我在线上教学获益。教师要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一堂课的主问题要了然于心,主题是这堂课的树,开枝散叶是为了让这棵树更显蓬勃生机。那些炫的色彩、炫的画面不能搅乱了学生的注意点,活动设计应围绕着主问题展开,只有这样的信息化教学才不违背教学这一中心词。有了主问题,一堂课下来,学生才会有所获得;也只有有了主问题,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如挖井一般,才能找到着力点,挖出一口井来。
信息化教学大赛也正体现了语文课“方法是次要的,内容是主要的”这一特点。信息化融入课堂的目的是让课堂更有效率,而不是让课堂成为一盘散沙,凝聚力是有效课堂的标志之一。问题要内敛与外放融为一体,主问题与其它问题至始至终要有内在逻辑关联,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层递的,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涵泳品味、思考想象的空间。
三、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的思考。
学了一些经典课例,如《从子瞻到东坡——黄州的精神突围》、《秋风长啸苦客人 冷雨逆浪忧黎元》等,听了了一些经典讲座,如《在诗意中点亮学生人生底色——课程思政背景下诗歌教学的诗意追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的爱国情怀》等,深知传统文化不是知识、不是学问,是修养。传统文化的传播不能靠简单的说教,而更多的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儿时读过的一首诗,到少年时再读你会有不同的感受,到中年时这首诗涌入你的脑海可能又是另一番感受。我读《项脊轩志》,初读时会为“亭亭如盖”的琵琶树感慨不已;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后,对老妪回忆的“儿寒乎?欲食乎?”会产生伤感;那祖母的期待也会成为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警策。这些不同的感受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很多课例、讲座,让我们思索如何在课堂中是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如何在语文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
四、国培让我们思考行动成长。
每次培训后的我,在工作中,遇到新的挑战与机遇学会迎头赶上,敢于突破;在生活中遇见好的素材有意识地积累,有新的感悟及时记录;加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地学习,勤于思考,不断成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的教学行为、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取、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国培推动我们成长。
这六年内,我成功地从中级讲师晋级为高级讲师,自己参加了一些比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发表论文,这些点滴进步,积少成多,代表我努力过,这些小喜悦的根基在国培。保持热爱的力量,是获得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一场修行,在漫漫的教学路上,向下扎根,不断地沉淀自己,静下心来学习、思考;向上生长,持续地努力、探索,呈一棵树的姿态,国培就是那一缕光。国培六年,让我学习、成长,让我坚信时光不负有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