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艺班主任工作室《真实的幸福》经典阅读分享
分享人:宋周枫
首先汇报下我的阅读进度。
我是刚刚阅读完了第一部分什么是幸福,也就是到塞式幸福法则那边。之所以提到阅读进度,并不是想说我阅读的有多仔细多深入。相反,就第一部分的内容其实也阅读的并不完整,好多还是跳跃式阅读。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况,一翻开书,就是是静不下心,没翻几页便失去了耐心。有的时候又看着看着注意力分散,脑袋空白。甚至有的时候直接翻书就困。这让我意识到我已许久未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有深度的书,这完全不是手机上的一些片段式的阅读或者一些无营养的电子书可以取代的。这也是本次共读活动给我带来的第一个反思。让我也意识到我内心的浮躁与懒散。在这手机就是全部的时代里,我要更多地放下手机,摆脱习惯性懒散、摆脱自我的放纵。静下心来去更多的阅读,更多的思考来不断地提升自我。
其次再来说下我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
其实以前,我对心理学一直存在一定的偏见。一方面,我认为心理问题的形成是自身思想的扭曲。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自己想通透才有用。那些所谓的治疗、尤其什么药物治疗根本就是治根不治本。另一方面,我一直觉得,心理学一直谈论的是失衡、暴躁、抑郁,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心理学本身便是消极的、负面的。或者说是它这宣扬的消极能量。当然这只是个人的偏见。但是有一次偶然的刷视频,我看到了一场彭凯平教授有关积极心理学的演讲。让我才对心理学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心理学并不是仅仅针对已有心理问题的人,而是可以面对所有的人,去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得快乐、成功和有意义。
这次共读是书目正好是彭凯平教授力荐,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博士编写的《真实的幸福》。我对积极心理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塞利格曼博士所说 “心理学不仅仅是一个与疾病或健康有关的医学分支,它的规模要大得多。它关乎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和幸福。”还有他主张“生活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痛苦,不要不快乐”而是“渴望更快乐、更幸福”。这些都让我深以为然。
在了解了积极心理学以及阅读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内容后,我也对我的班主任工作有了一定的反思。
教师角度
积极心理学有三大基石:一、研究积极的情绪,二、研究积极特质,三、研究积极组织系统。由此,我思考了是否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寻求幸福感。
1.创造积极环境(外在客观环境,教师本身)
在我看来创造积极环境主要有两部分。一个是外在客观环境,一个是教师本身。
首先是外在客观环境。举个例子,课件中是我班晨读的两个状态。一个是我没提要求之前的,一个是我提了要求之后的。大家应该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差异。一个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另一个却是精神焕发、朝气蓬勃。我想这便是一个积极的客观环境。无论哪一个学生,我想都应该是在第二个环境中更能燃起希望,激发斗志,坚定理想吧。
其次是教师本身。为什么提到这个,是因为我发现教师的情绪会极易感染到学生。消极的教师和积极的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反馈的效果更是天差地别。往往消极的老师越是想让孩子做什么就越不能实现。同时教师本身的那种暴躁、易怒、焦躁会潜意识中影响到学生。反观积极教师,由于他们的平和、冷静、耐心能较好地引导孩子树立信心,理清思绪,明确目标。因此,调节我们自身的情绪也是为学生创造积极环境。
2.发掘积极特质
塞利格曼教授提到: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他们。而我们作为老师就是要去发掘学生的积极特质,并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他们。
我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极不认真,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发呆。无论我怎么说都没有用。但是让我意识转变的是在第二学期,我带这个班的实习,做的是电路的连接,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他这个理论考试交白卷,相关知识几乎为零的一个同学竟然做了班上最好的电工板,无论是电路连接的正确性还是电线连接的工艺性都是最佳的。我问他,你现在能听懂了?他的回答是,懂我还是不懂,但是你告诉我怎么连接、怎么操作我一听就会了。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这个孩子虽然在理论课堂上表现极其糟糕的孩子,却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
通过这个案例,也让我意识到积极特质非常多,但并不是每个孩子有着闪耀的积极特质。更多的可能是有着闪耀的缺点,而我们要做就是避开这耀眼的缺点去寻找孩子那闪着微光的优势,并不断放大它!
学生角度
塞式幸福法则:
1.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案例一:沉溺过于,封闭自我)
2. 未来不全如你想象(案例二:极度悲观,意志消沉)
3. 抓住现在的幸福
塞式幸福法则,书上有详细的讲解。我这浅薄的理解,我就不细说了。我想分享的是由塞式幸福法则引起我对班上两个学生案例的反思。
最后,我想以塞利格曼博士的建议为结尾:改变对过去的消极看法,重视当下的积极体验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望。

